2020年1月25日,正值正月初一,我们高翻班师生12人踏上了前往美国加州的旅程,来到明德国际研究院(原蒙特雷国际研究院)接受为期七周的口笔译训练。
此次研学项目筹备工作始于2019年9月。在高翻班导师张吉良教授的组织和协调下,在学院和学校外事处的鼎力支持下,经过数月努力,学院和蒙特雷方面最终达成协议,并在学期结束前完成了全体人员的赴美准备工作。在项目筹备过程中,同学们通力合作,完成了项目合同的翻译工作。
作为全球三大高翻院校,明德国际研究院以培养学生口译实践技能见长,享有“翻译界的哈佛”的美誉。到蒙特雷学习口译是每个口译学习者的梦想,此次培训项目对我们每个高翻班学子而言都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
与我们同期到达并参加蒙特雷培训项目的还有20位外交部选派的译员。我们和外交部学员被编在不同班级,但主要任课老师为同一批人。27日上午我们和外交部译员一起参加了开学活动,并参观了校园,还聆听了有关访问学者的政策讲座。下午,我们就开始了课程学习。此次培训课程安排紧凑,每周18课时,课程包括双向交传、双向同传、笔译、视译和英语听说。
每位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精彩课堂教学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们有了太多的第一次和太多感触。在繁重的专业训练与小城业余生活之间,所有人都在尝试和探索。我们第一次发现,英语听说课可以不是简单的听力习题与答案,而可以是语言学、心理学与口译的结合。
可爱活泼的Kathi老师一开学就指出她这七周的课只是一个开始,希望帮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理解语言。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Kathi老师讲到全人类最爱的数字是3: 凡是讲理由总爱讲三点,文章结构也总爱分三层。尽管世上文章千万种,但在这些方面都大同小异。它对语言的这一阐释能够帮助译员理清演讲逻辑,预测演讲内容。
Kathi对虚拟语气的阐释也令人耳目一新:虚拟语气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语法结构是随着事件发生概率大小而变化的。通过她所给出的公式,译员同样能对接下来的演讲进行预测。Kathi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语言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她对旧知识的全新诠释,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这种奇妙的体验颇像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让人回味无穷。
教授汉英交替传译的Grace老师亲切自然,她认真严谨的教学风格深深地吸引着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她的课上每位同学都有上台实践的机会,学生翻完之后她还会给出详细的点评。在她的课上,我们进一步意识到口译笔记不是纯粹的符号组合,而是译员要表达的源语信息,笔记应是对源语信息分析、整合、重组的产物,应体现讲话人的思维逻辑。她送给我们的四字箴言——“化零为整”值得我们在未来的练习中认真体会与掌握。
此外,她的课堂还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Life helps interpreting”的道理。在出国前的训练中,我们非常关注语言能力问题,但是Grace却指出,如果译不好,可能并不全是语言问题,还有可能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造成的。所以她鼓励我们在母语环境中多体验、多感受。
课后,Grace还抽出时间帮助同学们进行小组练习,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逻辑和语法问题,并为我们答疑解惑。来到MIIS之前,我们在与搭档练习口译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练习的量,认为大量的练习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及语言输出能力。
Grace老师则提醒我们,口译技能的提高不仅取决于练习的量,而且还在于对练习的反思,否则难以取得最佳训练效果。在MIIS学习的最大收获是能够进行一步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英汉同声传译课由来自我国台湾的Marsha老师指导我们学习口译。起初,Marsha老师让同学们进行跟读和概括练习,进行译前准备,并逐渐过渡到有语段停顿的同传训练。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既能够让初学者感到时间压力,但又不至于因讲话人语速过快而选择放弃。同传训练材料多来自TED Talk,各种讲话主题丰富、难度适中。每做完一次练习之后,老师都会对同学的表现一一点评。经过老师的点拨,大家发现:自己的母语表达原来这么啰嗦,远没有做到简洁而又灵活。
Ling Lau老师在这七周里负责我们汉英同传教学。每次练习之前,她都会带领我们一起做头脑风暴,预测演讲内容,之后再进箱练习。练完之后,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就某位同学的练习音频作出点评。我们每次都被老师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所折服。无论多难的演讲,老师都能驾轻就熟,一语道破讲者的意图。课程的难度随着时间一点点加大,最后两周时间,我们体验了一把译员真实的工作场景:同学们两两搭档,在箱内要建立起一套独特的booth etiquette,既要听输入,还要监听产出,这对于刚入门的我们来说难度不小,但大家都乐此不疲,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
教授我们英汉交传和视译课程的Lisha老师曾是深大毕业生,这一身份瞬间就拉近了我们与她之间的距离。Lisha的课很具有挑战性,因为她选择的训练材料讲话人很多都是陌生的,如美联储主席对金融危机的反思,Nicholas Stern有关气候变化与经济问题的访谈等。课后,Lisha要求我们上交翻译音频与笔记,并在下一节课上分析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帮助我们看到不足,不断进步。
在英汉笔译课上,Cherry老师与我们分享了Peter Newmark的XYZ理论:在动笔前,先思考一篇文章是expressive,informative,还是vocative;是soft text还是hard text。有了对文章的整体认识,翻译时才能更好地传达作者意图。教授汉英笔译课的Scott Myers老师在翻译过程中十分强调称谓的正确性。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封锁》开篇有一句话:开电车的人开电车。有同学为了避免重复,译成了“a man was driving the trolley”,老师即给出评注“如何断定开电车的人是男士?”这一点是我们在之前的翻译练习中常常忽视的。另外,汉英笔译的翻译文本体裁多样,不仅有张爱玲短篇小说、沃尔玛工会通告,还有对邪教的批判文章,这些素材让同学们真实体验到了不同文本的翻译风格。除了对作业进行评注,课上老师还带领我们一起详细讨论翻译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照范文点评作业。
七周的学习时间很短,但我们在这里接触到的“蒙特雷训练模式”将使我们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继续受益。通过本次学习,我们也惊讶而又高兴地发现,高翻班自己的训练模式和现代化的训练设备都是可以和蒙特雷相媲美的。相信有了蒙特雷的学习经历,我们回国后的学习将会如虎添翼,口译练习会更加科学、高效。
上课之余,蒙特雷的生活平静却也充满欢乐。选择家庭寄宿的同学在寄宿家庭体验美国生活方式,由寄宿家庭带着在蒙特雷周边游玩并参加高尔夫球俱乐部活动,品尝葡萄酒,体验打高尔夫,还参加了各种聚会。选择自己租房的同学,因离家万里,逐渐学会了自己做饭,体验了一段短暂而又独立的国外生活。周末时间,张老师则会邀请同学们去他家做客,我们一起做饭、烧烤、聊天,虽身处异域也能感受家一般的关怀和温暖。
返程日近,国外疫情日趋严峻,学院领导和老师密切关注我们的各种回国事宜。受疫情影响,大家多次改签回国机票。为了保障返程安全,院长张晓红、书记邱江平和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郑纯建立微信群和我们时刻保持联系,并通过微信全程陪伴和提供帮助。学院客座教授张志聪先生特意安排车辆到香港机场接驳我们到深圳湾口岸。到达口岸后,我们排队接受体温检测,然后等待政府安排的大巴接去集中隔离。虽然大家出深圳湾口岸后就分散了,但在微信群里,老师们时刻关注着我们,不断询问每个人的去向;而我们自己也在听从安排的过程中互相沟通、相互鼓励。隔离期间,我们采取线上授课形式继续进行口译学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美国蒙特雷研学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次宝贵经历。在疫情肆虐时,我们得到了众多师长的关心和帮助,对此我们心怀感激。感谢政府、医护人员,感谢学校、学院领导与老师,感谢蛇口安州眼科医院董事长、学院客座教授张志聪先生。在学校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届蒙特雷口译研学项目于3月13日圆满结束,3月16至18日,全体师生分两批安全回到祖国的怀抱。
执笔人:雍琦、朱珂莹
2020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