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8日至20日,由Neohelicon《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ComparativeLiterature and Culture《比较文学与文化》共同主办,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承办,杭州师范大学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协办的“Neohelicon创刊五十周年:生态危机中的推测性文学与视觉叙事——异托邦、气候小说、科幻小说中的气候与社会”国际会议于深圳如期顺利举行。
北京时间11月18日8时30分,由Neohelicon主编、匈牙利比较文学协会主席、学院特聘教授Péter Hajdu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副院长金娜娜,《比较文学与文化》主编Brittany Murray 教授,《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王峰教授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致辞。
据了解,本次国际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在线直播的方式,共设15个主旨演讲,10场分论坛讨论,近百位专家、教授、青年学者到场参会,观看人次超3万余人。
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于推测性文学和视觉叙事中的生态危机,涉及异托邦、气候小说与科幻文学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推测性叙事中的创新与挑战,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历史传承、种族、性别等问题。此外,生态、气候研究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新技术在推测性叙事中的整合也成为热门议题,引发了专家学者之间热烈的交流和讨论。通过文学性探讨未来可能的气候挑战,会议旨在发掘推测性文学的潜力,使其成为思考人类与环境互动的工具,深化对去人类中心化、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等重要议题的理解。
爱达荷大学Scott Slovic教授在讨论中聚焦新兴子学科树木生态批评,强调全球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的牺牲,并指出文学与环境科学中出现的关注树木感知的趋势。通过结合杰克斯 John W. Jakes的The Dreaming Trees(《梦想树》)、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的The Hidden Life of Trees(《树木的隐秘生活》) 等科学著作,他呼吁未来对树木、生态等议题进行更富有想象力的探讨。
芝加哥大学的Patrick Jagoda教授作为文学和媒体研究者,基于他在芝加哥大学的实践和研究,强调了数字和网络媒体在塑造气候变化问题认知中的关键作用,涵盖了小说、电影、视频游戏和音乐等跨媒介文化研究和制作。Jagoda教授通过实践研究项目,以大型虚拟现实游戏Terrarium(2019)和Cene(2022)为例,深入探讨了媒体对气候变化认知的影响,并强调其在改变人们行为和习惯方面的潜力。
田纳西大学的Brittany Murray教授讨论了生态转型的推测性叙事,并提出了“生态参与电影”(Ecologically Engaged Cinema,EEC)的概念,强调了它与传统艺术分类的差异,并以电影King Coal(《煤炭之王》)为例,展示了EEC的实践。
莱斯大学的Timothy Morton教授以"APOCALYPSE NO"(《向末日启示说不》)为题,通过综合的哲学、宗教和科学视角,深入探讨了存在与不存在的末日启示、人性、美学、生态伦理和宗教等关键概念。他强调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提倡生态保护行动,并通过分析科幻作品如Don't Look Up(《不要抬头》)、Doctor Who(《神秘博士》)等,突显了社会、科学和信仰在面对生态危机中的重要性。
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以Machines Like Me(《我这样的机器》)为文本分析了人类创造机器人的复杂动机和由此产生的伦理困境,强调了人机之间的理解缺位、人机矛盾以及伦理困境。主张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构建一种人机共同体,避免简单地将关系视为主仆,而是看待彼此为构成性他者,共同填补共同体的"空"。
华东师范大学吴攸教授探讨了“太阳朋克”(Solarpunk)作为一种新兴的推测性小说亚流派,强调了其由在线美学发展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演变,以乐观和光明的未来为目标,与其他“朋克”亚流派不同,注重实现社会进步和环境正义的平衡,并借鉴了中国生态美学智慧,保持其在数字时代的独特意义。
学院宁一中教授分析了The Three Body Problem(《三体》)科幻世界中对全球人类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推测和对灾难的警示,强调这一任务需要由比人类文明更先进的存在,即适当的“三体”来完成,而实现这目标的手段是两个世界之间的"中间性"(in-betweenness)互动。
中山大学程相占教授讨论了在当前面临的技术、经济和生态挑战下,对人类、非人类和地球未来的不确定性,强调了转向新的思考方式,其中“共生转向”成为在生态文明时代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主张。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rsula Heise教授通过分析全球城市化对生态、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影响,特别关注城市生态学在不同学科中的新兴兴趣,并强调通过城市动物的多种叙事范式和生物多样性视角来审视城市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将研究视野拓宽到元宇宙技术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关系,强调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并提出了转向互动本体论的观点。
华南理工大学苏娉教授梳理了加勒比气候小说的起源、发展和叙事基础,强调其根植于殖民历史和岛屿的地理学特点,揭示了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特殊影响以及加勒比气候小说对西方生态霸权的抵抗。
成均馆大学Simon Estok教授聚焦于推测性叙事和对文学的未来,以金•斯坦利•罗宾逊的The Ministry for the Future(《未来部长》)为例,提出对将人类去中心化的批判性思考,特别强调了他对文学的未来的担忧,以及气候变化小说作家是如何通过改变小说形式来挑战传统规范的。
华东师范大学Josef Gregory Mahoney教授总结了围绕Earth Abides(《地球忍受》)(1949)和Science Fiction:If There Were Tomorrow(《科幻小说:如果明天存在》)(2023)两部作品,展开讨论了疫病、气候变化以及人类难以想象的未来等,强调了历史背景、文学作品对艺术展览的影响,同时指出艺术家对于过去崩溃的经历以及对当前社会风险和未来平等可能性的反思。
纽约城市大学Oded Nir教授探讨了文学在面对生态灾难时的作用,强调了形式抽象对客观理解文学生态条件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解释上对抽象的强调,并认为主观认同、历史特定性和非虚构化在这一过程中并未完全被放弃,而是成为客观性理解的一部分。
成均馆大学Narie Jung博士以The Parable of The Sower(《播种者寓言》)为文本,强调在面对气候灾难时,通过唤醒同理心,人类有望创造更好的变革,避免自私竞争和对他人苦难的忽视,从而塑造更有同理心的社会。
本次会议不仅仅是一场学术交流,更是一次跨学科合作的尝试。各专家学者的演讲聚焦于推测性文学和视觉叙事,深入探讨生态危机的多个方面。一方面,这次会议的讨论中涌现出了对树木、气候、生态等议题更富有想象力的文学探讨,使推测性文学在思考人类与环境互动方面成为更具深度的工具。另一方面,数字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推测性叙事中的整合也得到了重视,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分论坛(上)重点关注推测性文学,强调对破碎星球三部曲的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和生态文明的美学、政治功能;热烈讨论了反乌托邦和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涉及文学、电影等媒体,呈现复杂性和深刻思考;聚焦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从后启示性气候小说、《风之谷》、阿来小说到美国气候小说,展示了合作、多物种团结、生态责任等多方面观点;深入科幻小说讨论,包括勒奎恩、欧美小说、《白噪音》、推测性小说中的非人类叙事、克苏鲁世和《发条女孩》等多维度内容;涵盖了女性困境、后人类叙事、气候推想小说、后人文主义视域,《种群》和多重主体建构,呈现了广泛且深刻的人文主题。
分论坛(下)聚焦了杂交后人类、中国科幻电影中人机关系,突显杂生后人类诗学、无人机在环境摄影中的美学与限制,以及游戏与人工智能对生态危机叙事的多层面影响;讨论了包括可持续性与城市诗学、气候小说、生态设计、后人文主义、气候变化诗歌和生态文学推测性叙事等多方面,全面探讨了生态文学在不同领域的反思;深入探讨控制论与音乐技术、人类世能源危机观念、生态美学、推测性生态伦理、人类世批判以及科幻电影的生态危机想象,呈现多元深刻的讨论;涉及了生态伦理困境、生态共存想象、批判理论对人类世的美学方案、以及《美丽之星》中的文学伦理之争,囊括了生态、文学和哲学议题;关注游戏批评、小说中的脆弱性、后人类情感体验、全球地方意识、叙事逻辑、隐性进程和生态社会主义愿景,突显了对生态和气候问题的深入思考。
展望未来,这次会议为生态危机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更全面、深入的解决方案。同时,专家学者们强调了对乐观未来和环境正义的关注,这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为构建更加可持续的未来社会提供理论支持。